十二女是指《论语》中列举的十二位女性:“仲尼曰: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’。孟献子问曰:‘子路三千弟子,其为父子弟兄者,敢问其数?’子曰:‘其一,也知夫礼何如而莫之措也。’孟献子曰:‘其二,也知夫礼何如而有作也。’子曰:‘苟正其身矣,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而正人,何以正人?’孟献子曰:‘克而忠,朴而曲,弘其大志,巽其小节,此所谓大丈夫也。’子曰:‘志兼学问,好古,敏以求之,钻燧礼而义之,明乎先,足以往矣;德兼容,颜之厚矣,未若防之有方也。若不能自防,虽譬齿数,亦何伤于水火之中,而由内而崩也。’女弗悦曰:‘大丈夫何患无妻?’子曰:‘是故大丈夫必有所不为’。《论语》中的个个故事竟都没有十二女这个人物,那么十二女为什么可以进去呢?
实际上,十二女并不是《论语》中的人物,而是隋唐时期一本《论语》注疏中的依据,其中卜式撰《论语义疏》注:“子言大丈夫必有所不为者,则妻子之事,以女婴之事,皆有所不为。如此则夫妇之道得安矣。”接着卜式继续引证“又左传之言:‘大夫不弃其妻子’。又孟子谓之曰:‘小人弃其妻子,大丈夫不弃也。’”所以,十二女并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。
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,十二女也是一个代表着女性的符号,代表着古代妇女的形象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提到儒家的“五常”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其中“礼”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基础,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代表,女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虽然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不高,但也不是一无是处,说白了,十二女代表了在儒家思想中女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因此,十二女可以被认为是《论语》中对女性的一种礼貌称呼,代表了女性在儒家思想中的价值和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