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伏、中伏、末伏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三伏天,是以“伏”为名的特殊时期。
初伏是指夏至后第11天到第20天的时间段,又称暑伏,是夏季气温最高、天气最闷热、人们最容易出现中暑的时期。初伏的主要特征是大气压力明显下降,相对湿度逐渐增大,白天气温较高,夜间相对较低,形成了前期天热地热、后期天热地凉的气候特点。
中伏是指夏至后第21天到第30天的时间段,又称中暑伏,是整个伏天中最炎热的时期,高温、高湿、高气压的天气状态将持续到中伏结束。中伏时期,气温依旧很高,一般在40℃左右,热浪也较为明显,这时候市民要特别注意防晒和防暑。
末伏是指夏至后第31天到第40天的时间段,又称季伏,是伏天的最后一个环节,不过由于夜晚降温的影响,末伏比中伏要凉爽一些。末伏时期,气温开始有所下降,白天还是比较热,夜晚相对较凉,形成了“酷似秋天,多雾降温”的气候特点。
伏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关于伏天的文献记载,而如今,伏天时期一般都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和习俗,比如吃凉粉、喝绿豆汤、吃鳙鱼、挂蒜等等。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健康、祈求平安、祭祀宗祖的文化情感。